央广网北京9月2日消息(记者沈静文)据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开学第一天,学校升国旗、国旗下的讲话、学生代表讲话,这些开学保留项目,如今仍是每个中小学校,每个9月1日的传统。现在伴随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理念的变化,传统之外,开学第一课,今年也是新意迭出。
9月1日,全国中小学校正式开学。4名院士出席,其中1名炙手可热的科学家主讲开学第一课,这是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开学典礼的重量级。讲课的是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潘建伟。说起讲课这事儿,他说:“我当时拒绝了。我女儿小时候,我给她讲故事,我觉得她才两、三岁那么小,我给她讲故事,她怎么可能听得懂呢?所以我就特别怕我讲这个东西就讲不明白,可是后来我想一想,我在给我女儿讲的过程当中,她慢慢的好像也开始听明白了。”
开学第一课以“科学”为主题、以院士为主角,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全国,显然有这样实力的小学少之又少。量子科学对于成年人尚属深奥,十来岁的孩子乃至刚走出幼儿园的小豆包们,能听懂吗?中关村一小校长刘畅告诉大家:“更重要的是在你们幼小的心灵里,种下一棵热爱科学的种子,在你们的内心植入科学的逻辑思考与理性思维的萌芽。”
科学素养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,在《科学的价值》这堂开学第一课中埋下科学的种子,恐怕是学校的苦心。超级小学里,小学教育引入院士的智慧;而在知名中学,教学模式正向大学和研究机构看齐。北京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党组书记邓跃茂介绍:“学校成立了课程建设开发中心,并且配备了主任,以前这是没有的。选修课上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上还有社团活动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。”
在人大附中朝阳学校,除了课程,师资配备也正向“现代化”看齐。学校英语老师谢明颀认为,“最好的特色就是导师制,因为孩子需要引领他的成长,我们学校的导师制就是,一个老师带一到两个孩子,对他的学习,人生,还有职业的规划,提供一些指导,可以促使孩子除了学习之外,可以从多方面发展他,真正体现他的全面发展。”
今年夏天刚刚遭受特大暴雨和洪涝灾害袭击的河北、安徽、湖北等地,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灾失学。
河北省24万灾区学生昨天全部按时入学。在“7·19”特大洪灾中,邯郸市涉县、磁县、鸡泽等6个县近千所学校受损,开学前,绝大部分完成修缮。58所损毁严重的学校采取“就近分流、周转教室、临时教室、合并学校”等方式妥善安置受灾学生就近入学。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合漳乡下坪村小学今天在一个临时教学点开学了。这所小学在7月19号的特大暴雨中,被山洪泥石流完全摧毁掩埋。现在学生们上课的地方是一处刚建好的民房。
洪灾中江西省鄱阳县滨田河堤段曾发生溃口,导致一百多幢校舍受损。灾后鄱阳县抓紧时间抢修抢建,确保受灾中小学校如期安全开学。鄱阳镇风雨山小学校长程才喜说,今天学生全部到位,入学率达到100%。
新学期伊始,教育部表示,将继续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,并从本学期起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。
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介绍,将继续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,对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。并从本学期起,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。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,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。普通高中阶段,主要是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制度。用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,资助面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%,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。